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搜索位置
匹配度
排序

关于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TA0041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4-10-24 发布机构: 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城区民盟:

贵单位的提案我们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我区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以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为抓手,加强安全监管,筑牢安全防线,确保全区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中向好,无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2023年7月,我区被授予“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荣誉称号。

一、基本情况

城区作为晋城市唯一的市辖区,历来是全市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目前,城区共有食品生产企业14家(包括粮食粗加工、桶装水、食品分装等),流通企业2798家(包括超市、农贸批发市场等),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40家,餐饮企业2436家(包括饭店、酒店等餐饮服务单位、学校、医院食堂等),“三小”单位2847家(包括小经营店和小摊点)、种植基地6家。从全市来看,市场经营主体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范围最广,是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主战场和主阵地。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坚持党政同责,筑牢食安屏障。我区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不断树立“创建为民”的鲜明导向,把食安创建工作作为城区一件民生大事抓紧抓实。一是高位推动。主要领导亲自谋划,多次进行专门批示,区食安办牵头抓总,指导协调27家职能部门和8个镇(街道)高效开展工作,先后多次组织召开推进、培训,形成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理清思路。结合城区实际,先后出台《晋城市城区202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晋城市城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制定“施工图”,倒排“时间表”,实施“挂图作战”。

(二)巩固食安成果,深化创建工作。我区全面总结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经验,持续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实现以“小窗口”带动“大创建”。一是坚持示范带动。全力打造前进路和兰花城、新凤展、圣亚“一街三点”示范精品,涵盖食品经营店78户,餐饮企业316户,实现了持证持照经营率、“明厨亮灶”率、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率和培训率“四个100%”,全面推进“四个统一”,做到“六常”管理,辐射南大街、万品汇等食品经营集中区整体提升,迎接了全市食安创建成果观摩。二是注重品牌塑造。高标准推进食用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其中晋城市牧植鑫农牧专业合作社、晋城市红土岭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企业的15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山西兰花酿造有限公司生产的3个老陈醋农产品荣获全国绿色产品认证,入选圳品。三是推进社会共治。充分利用“12315”消费者权益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重要节点开展食品安全宣传7次,发布中高考、中秋国庆“两节”等食品安全消费提示6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册,印发宣传单、海报1万余份,发布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视频和图文信息100余条,构建了立体化、广覆盖、全参与的宣传矩阵。全力拓展监管新路径,在外卖平台设立“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外卖骑手化身社区治理的“流动探头”,为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注入新力量。

(三)压实“两个责任”,实现全面覆盖。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实工作开展以来,我区保持“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拼搏意识,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创新方法、全力推进,总体上 “两个责任”工作机制推进顺利。一是以上率下,三级联动。坚持党政同责,属地负责,以推动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为着力点,27名区级领导、74名镇(街道)干部、425名村(社区)干部包保全区4261家食品企业主体(含部分“三小”),全部签订“三清单一承诺”,并完成上传工作。2023年三级包保干部督导完成率达99%以,今年第一季度的包保工作已实现覆盖率、完成率、整改率多项100%。二是精准施策,纵向延伸。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抓好企业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三类人”,层层拧紧“责任链”;管好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三件事”,打响督导“攻坚战”;记清《每日食品安全检查记录》《每周食品安全排查治理报告》及《每月食品安全调度会议纪要》“三本账”,织密安全“防控网”。各级包保干部通过督导企业完善“三本账”管理,不断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责任,确保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真正实现“生产一分钟、安全六十秒”。三是强化培训,提质扩面。邀请专家对包保干部开展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共培训500余人次;组织全区包保干部线上自学,实现每人培训不少于40学时,并通过学业考试;指导企业开展食品安全培训,不断扩大培训工作覆盖面;多次组织镇(街道)食安办工作人员、“两个责任”专班人员、包保干部参加线上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平台及“食安督”APP直播学习,进一步推动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末端发力。

(四)严把“五大关口”,构建监管闭环。坚持树牢底线思维,强化红线意识,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氛围全力构建“从农田到餐桌、从线下到线上、从质量安全到品质营养”的全链条监管机制。一是严把“生产流通关”。坚持“预防为主,全程管控”原则,督导食品生产企业自查率达到100%,食品小作坊自查率达95%以上。排查整治隐患问题130余条。对卤肉、凉皮、豆腐等高风险食材抽检38批次,确保供应食材来源渠道合法、质量安全。二是严把“餐饮消费关”。以学校及周边、旅游景区、大中型餐饮单位为重点,制作《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牌》1050个,对全区120家学校食堂完成全覆盖检查,开展校园及周边食品抽检100批次,开展食品安全保障快检300余批次,督促餐饮服务单位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圆满完成了2023中国·山西(晋城)康养产业发展大会等10余场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任务。三是严把“抽检监测关”。2023年共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 2919 批次,涉及餐饮食品、食用农产品、饮料、糕点、调味品、粮食加工品等 26 个食品大类。依据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验,检出 79 批次样品不合格,样品总体不合格率为2.71%。共办理抽检不合格核查处置案件124件,罚没款共118160元。2024年2月,开展了“你点我检,服务惠民”食品安全专项抽检行动,完成200批次,抽检信息已全部上传。四是严把“智慧监管关”。以大数据为支撑,全省率先推出食材溯源、视频监控、双向对讲、可视化指挥调度为一体的“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共接入农贸市场11家、餐饮企业89家(其中学校75所、养老机构5家、大型餐饮企业9家),利用平台锁定食品安全线索110余条,切实将食品安全“晒”在阳光下。五是严把“矛盾化解关”。在60个大型商超设立消费维权站,推动消费维权关口前移,投诉举报受理数量和办结率均居全市前列。

(五)强化“三项保障”,夯实食安基础。积极探索“服务型执法”新模式,坚持“亮剑”执法向“手术刀”执法转变,持续强化监管队伍建设,全力保障食安监管工作顺利开展。一是“严打”与“引导”并行。深入开展“昆仑行动”“亮剑行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行动等专项整治,2023年,共查办食品类违法案件287起,罚没款44.83万元。2024年截止目前,共办理食品类案件61件,罚没款22.67万元,形成有力震慑。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综合运用劝导示范等多种“柔性执法”方式,教育引导食品经营当事人自觉守法、规范经营。二是“硬件”与“软件”齐升。积极推进市场监管所“两化”建设,投入资金170万余元,分批次对建设路办公区、观巷办公区等8个监管所硬件设施进行提升改造,配备了询问室、调解室、查扣物品保管室和办公电脑、车辆、执法记录仪等设施装备。坚持考勤、请销假、带薪休假、失责追究、岗位责任等制度全区统一,实现8所管人管事同一标准,工作执法同一规范。三是“内强”与“外强”协同。充分运用以案说法、交叉检查等形式加强学习交流,开展执法人员培训21场,全区性综合应急演练2次,推动监管执法水平稳步提升。指导全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取线上学习、专题讲座、岗前培训等形式,共开展各类培训3000余次,培训从业人员2万余人。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对标一流,打造食安最高标准。积极对标对表国家、省、市要求和其他县区先进经验做法,以最高的标准、最优的投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更广泛的覆盖面。以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为准绳,打造一支高素养的“硬核”监管队伍。

(二)注重创新,打造食安最强监管。以“明厨亮灶”智慧监管体系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现代化监管方式,全力拓展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食品监管中的应用渠道,不断创新“穿透式”监管体系建设,加速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向信息化、科学化、智能化迈进。

(三)敢于亮剑,打造食安最严执法。加强机制建设,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上下功夫、求突破,加大对“三小”、城乡结合地带的食品安全整治力度,扫清监管盲区。对故意危害食品安全的,严格落实处罚到人、从业禁止、从重处罚等措施,坚决守好城区食品安全净土。

(四)以人为本,打造食安最优氛围。加强法治宣传,强化科普教育,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社会风尚,杜绝餐饮浪费现象,促进理性健康消费,在全区上下营造“人人关注食品安全、人人践行节约美德”的良好氛围,率先蹚出一条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治理的食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