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社法委: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针对您提出的建议,现将我区目前的一些政策及做法向您简要介绍: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在基本均衡基础上的迭代升级,是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并重,既强化“均衡”,也突出强调“优质”。“均衡”重在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补齐农村和薄弱地区的教育短板,切实兜住底线、抬高底部,不搞削峰填谷。“优质”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五育”并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我区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育布局不尽合理,师资配备不够均衡,部分学校建设老化等问题,为此,区委、区政府提出实施“双核”战略、打造“五大中心”的重大部署,把建设区域优质教育中心置于全区发展大局中来谋划,坚持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问题优先研究、教育经费优先拨付,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上取得一些成效:
一是逐渐优化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随着我区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中小学生人数萎缩,出现很多“麻雀”学校,师生比严重失调,而市区学生数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市区内老旧学校布局与城市发展不相匹配,产生人口净流入地区学校学位供给与群众教育需求矛盾,对此,我区根据学校生源及学校片区分布等情况,调整了一批学校布局,例如将2020年东南新区学校投入使用后,将临近的山门小学、二圣头小学等撤并至东南新区学校,2023年撤销凤阳小学,撤并东谢匠小学至颐翠小学,开始新建凤凰小学校、东吕匠小学,改扩建红星小学、知行小学等,将景德桥小学、知行小学、红星小学、东吕匠小学的隶属关系变更为区教科局直属,这些调整立足市区教育整体布局,着力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既适应城市建设发展布局,又推动全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进一步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为打造优质区域教育中心,促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我区义务教育学校根据本校实际,结合自身优势,制定了学校的成长发展规划。近年来,我区新改扩建多所小学,为把每一所新建学校办成有内涵、有质量、有特色的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分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期盼,我区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打破校际、区域壁垒,以凤鸣中学、星河学校等优质学校为龙头,组建11个教育集团,实现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全覆盖。通过建设“优质学校+新建学校”的“办学共同体”,集团校内工作同安排、活动共开展、教师互交流,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达到“提升一校、带动一片”的效果。2023年,我区打造了六对办学共同体,交流教师达39人。
三是深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均衡教师资源配置。由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各学校生源也发生变化,导致学校间教师配备的不均衡,为实现教师的自由流动,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我区自2020年开始“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编制管理,在“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的工作机制下,建立区域内编制调整机制,对全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统筹分配。依据义务教育学校生源数变化,我区定期核定全区内各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数,合理进行增减:2022年,调整学校编制共计50个;2023年调整编制共计82个;2024年调整学校编制共计69个。
区人社局会同教育局在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内,采取分学段、打包核定的办法,将全区同类型学校岗位进行整合,优先满足教师的专业技术岗位,合理统筹辅系列专业技术岗位,严格控制管理岗位,精简工勤岗位,核定全区各学段所有学校高级、中级、初级岗位数量,并结合校长教师竞聘上岗、学校生源变化、机构分设合并等情况动态调整和备案。岗位资源的统一使用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校际自由流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师流动的校际壁垒,使资源配置更优化。
四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成立9个名师工作室,培养名师梯队,150余名教师成为省市特级教师、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创新培训思路,实行集中培训、网络研修、岗位实践一体化推进,每年培训教师达5000余人次,我区150余名教师成为省、市特级教师、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制定《2024—2026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计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组织135名骨干校长、骨干教师分批赴山西师范大学培训。依托山西师范大学和6所部属师范类院校,选派72名骨干校(园)长、骨干教师分批前往武汉、南京、太原等地知名院校,聚焦新思想、新理念开展跟岗培训。组织125名教师参加“国培计划(2023)”——山西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但是我区离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校际差距造成供求矛盾。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追求越来越高,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造成供求矛盾在一定区域内依然存在,无法回避。
(二)区域内校际差明显。城区辖区内学校有市直学校、区直学校和街道办事处学校,有建筑年代久远的老学校,也有新建的标准化学校。由于缺乏统筹城乡发展考虑,新建学校相对规模大、设施全,老学校受环境制约,很难改造提升,拉大了校际差距。
破解难题和下一步计划
(一)统筹布局市区义务阶段学校。
(二)加快新改建学校进度。
(三)整合市直和城区学校现有教育资源,扩大学校学位供给。
(四)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资源。
(五)继续推进市区中小学校集团化办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