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侨联台属界: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科学化落实“双减”政策、促进教育培训机构转型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针对您提出的建议,现将我区目前的一些政策及做法向您简要介绍:
“双减”政策是我国教育领域中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有效减轻学生的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该政策自2021年7月24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随后一系列配套措施和通知发布,明确了政策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要求。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教育的公平与高质量发展、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政策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同时,政府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和规范,防止其过度逐利、扰乱市场秩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需要充分利用政策带来的机遇,为学生提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完善作业管理办法,积极开设科技创新融合课程,统筹搭建学生个性化成长平台。家长也应树立正确育儿观,不是仅仅培养一个亲戚邻里称赞的孩子,更要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政策实施后,家长要更加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正确对待和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政策的实施,对于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政策的落实,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得到减轻,学科教育重新回归学校主阵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双减”政策下提质增效是最终目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学校的大班化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和家长的个性化需求、升学考试大背景下学科补课屡禁不止、教师延时服务负担加重等问题。“双减”政策的科学性遭受质疑。
但是“双减”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一系列配套设施同步进行,要求学校、家长、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学校本来就是大班化教学,学校通过,是要为学生提供“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强化教学管理,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创新开设课程,搭建学生个性化成长平台。教师要提高专业素养,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真正做到提质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家长需要与学校密切配合,顺应家校融合,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社会上需要对培训机构进行监管和规范。
您提出的创设社区、学校、家庭、青少年活动中心多元主体合作平台的建议非常有价值,是丰富延时服务,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有效机制,需要有主体推进,建立相应的协同机制。返聘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来完成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既可以减轻在职教师的负担,同时还可以发挥退休教师的余热,除此之外,我区在“双减”上下了一些功夫:
一是实施作业优化工程,推出涵盖义务教育9个年级14个学科优秀作业案例。实施教研提质工程,完成32项省级课题“子课题”结题鉴定,15个申报省“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时代中小学高质量课后服务实践路径研究”子课题成功立项,位列全市第一。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放心午餐”工程成惠及全区15所小学2050名学生。
二是教师是“双减”的关键。我区始终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作为关键,以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三名工程为抓手,不断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成立9个名师工作室,培养名师梯队,150余名教师成为省市特级教师、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创新培训思路,实行集中培训、网络研修、岗位实践一体化推进,每年培训教师达5000余人次,我区150余名教师成为省、市特级教师、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制定《2024—2026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计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组织135名骨干校长、骨干教师分批赴山西师范大学培训。依托山西师范大学和6所部属师范类院校,选派72名骨干校(园)长、骨干教师分批前往武汉、南京、太原等地知名院校,聚焦新思想、新理念开展跟岗培训。组织125名教师参加“国培计划(2023)”——山西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三是构建家校共育平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校合作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条件,家长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切实履行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与学校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我区在家校共育方面开展了平台互动、家校有效沟通、定期开展家长课堂、学生心理监测等家校共育的活动和交流方式,各个学校纷纷建立了学校的微信公众号,用以展示各校的教学特色、教学成果和各类社团活动,进一步构建了全方位、多形式、灵活便捷的家校共育系统。